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《2024年臺中市表演藝術品牌團隊》
(專文作者:陳默安)
台灣揚琴樂團:闢一條前無古人,後有來者的路
許多人印象中揚琴是國樂器,其實揚琴是一種遍及全球的樂器,然而傳統國樂團編制裡,揚琴僅有兩個位置,在臺灣冷門到常被誤會成古箏,讓團長鐘泉波起心動念成立亞洲第一個以揚琴為主體的「台灣揚琴樂團」,致力開創臺灣獨特文化,二十餘年來已在國際間享譽盛名。起初鐘泉波以四重奏概念打造揚琴樂團,但市面只有單一型號,只能自行訂製不同聲部揚琴,光是革新樂器就投入許多成本;為了節省開銷,創團初始都由鐘泉波自己寫譜。十年草創期歷經樂器革新與技巧的精進,才摸索出成熟的正式編制,邀請不同領域作曲家合作,正式推出新作演奏會。總是屈居配角的揚琴一躍站上C位,各聲部交織出立體層次又具共融性,收服了大批古典樂迷,開啟揚琴合奏形式濫觴。
首創揚琴合奏形式 行銷在地文化
為了打破同溫層,台灣揚琴樂團積極跨界合作,將布袋戲、歌仔戲、民歌等臺灣文化融合進揚琴演奏,2022 年推出代表作《讚福「藝」聲──我的青春.我的歌》,以臺中作曲家姚讚福為主題,結合舞臺設計、留聲機打造別開生面的演奏會,重現姚讚福膾炙人口〈心酸酸〉、〈我的青春〉等經典名曲,在揚琴悠遠樂聲中回顧姚讚福的一生,走入臺中的絕代風華。
這場演奏會還結合湖心亭、六角亭、牛罵頭、大甲媽祖等臺中地景為題的創作,經文化部評選獲到臺灣戲曲中心連續演出三天的機會,票房反應熱烈,讓大眾透過表演藝術更認識臺中,結合在地文化也成為台灣揚琴樂團的創作方向之一。
執行長廖盈蕎分享,今年推出《高美夕照》同樣從在地文化出發,邀請作曲家將高美濕地景致入樂,並將霧峰林家及崑曲為元素進行創作,而且不斷突破演奏形式,將結合更多視覺效果,透過影像及燈光渲染揚琴樂音,「希望引發觀眾更強烈共感!」
扎根校園 認識這片土地的歌
大眾對揚琴的陌生,成為推進樂團的動力。意識到想提升能見度,不能只靠售票演出,台灣揚琴樂團選擇從校園扎根,去過近 300 間學校,只希望孩子聽見揚琴、喜歡上揚琴聲音。校園巡演持續十年,帶來不同的創作能量。今年推出的兒童揚琴音樂劇《波妞的塑願》迴響非常熱烈,廖盈蕎說,不希望揚琴只是單純伴奏的配角,從寫腳本時就將每位團員設定成不同角色,加強融合音樂與戲劇,刻意設計的節奏咒語橋段,更是讓孩子朗朗上口。
致力走進校園,背後還有另一個原因。長年與國際交流,發現各國都相當熟悉自己的傳統童謠,反觀臺灣卻對母語兒歌相對陌生,「這是一個危機,但生硬教條只會讓孩子心生抗拒。」因此台灣揚琴樂團刻意在校巡演出加入閩南語、客語元素,希望透過音樂及表演互動讓孩子親近母語,進而了解臺灣文化。
腳踏土地,接軌國際
當初播下的種子已抽出新芽,澎湖、金門、花蓮等地紛紛成立揚琴樂團,邀請台灣揚琴樂團前去養成在地人才,培訓種子教師。回首二十餘年篳路藍縷,「前無古人,後有來者。」是鍾泉波為這一路歷程寫下的註腳。
藝術文化蘊含的精神價值,是一個國家的根。見證過世界揚琴大會中,各國好手前來分享自己國家的民族音樂,鍾泉波深信揚琴是能接軌國際表演藝術的樂器。台灣揚琴樂團持續與全球對話,除了帶動亞洲地區揚琴樂團遍地開花,也讓各國爭相取經,成了發揚臺灣文化的絕佳管道。
除了各地演出,鍾泉波近期計畫將累積數百首原創樂譜分享到國際,「樂譜交流讓不同國家學習演奏,從演奏中感受臺灣文化的特色,傳播速度更快、觸角更廣。」比起盈利,對於台灣揚琴樂團來說,推廣是更迫在眉睫的使命,不僅打開大眾對於揚琴的認知,更希望透過音樂來厚植國家軟實力,以文化為媒介,建立這塊土地的自我認同與精神價值。
